暑假刚刚结束,不少沉迷于手机游戏的孩子们仍然无法收心。如何帮助孩子戒除假期“游戏瘾”?一些心急的家长甚至带着孩子来到医院求助。
这段时间,在北京儿童医院心身医学科,前来就诊的孩子多数都有手机使用过度、沉迷游戏的问题。

北京儿童医院心身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李瑛:在门诊当中沉迷游戏的孩子还是不少的,12至16岁这个阶段就是初中高中阶段,孩子会多一些,他们可能是比如说晚上玩到一两点、两三点的,居家状态之下会彻夜去玩游戏,然后白天睡觉。
在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成瘾医学科,记者见到了高中生小李,一年前,他开始沉迷手机游戏。为了长时间玩游戏不受限,他用妈妈的身份证注册了游戏账号。

患者 小李:我一开始是在我上高一的时候,那时候家里父母就经常在吵架,有时候还波及到我,还要指责我,然后我就不想在家待了,就去网吧上网,玩上游戏之后,因为玩得好,就被队友夸奖,感觉有成就感。
小李每天玩游戏的时间长达五六个小时,学习成绩直线下滑,体重3个月内降了4公斤,甚至出现手抖、心慌的症状。经过半年的精心治疗,目前,小李游戏成瘾的症状减轻了许多。
在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成瘾医学门诊,18岁以下未成年患者占比约70%,游戏使用问题就诊人群中,达到“游戏成瘾”诊断标准的接近50%。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成瘾医学科二科副主任 蒲丽:有三成的孩子是因为在学校里面他学习成绩下降,在现实当中找不到成就感,于是就在游戏里面去找到掌控感或者是成就感。还有三成的孩子是因为在学校里面的人际关系问题,他交不到朋友,于是在网络上交朋友。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存在游戏成瘾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游戏成瘾的发生率在持续增加,游戏成瘾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最新版的国际疾病分类。那什么情况算游戏成瘾呢?
游戏成瘾也叫“游戏障碍”。长期沉迷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大脑额叶功能会出现损伤,和正常的孩子相比,控制力下降,认知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医生介绍,大部分青少年介于正常玩游戏与游戏成瘾之间,判定是否是游戏成瘾,主要看游戏行为是否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等社会功能。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成瘾医学科主任 严国建:成瘾的几个核心特点,第一个就是看是不是一种失控性的行为,无法自控,为了玩游戏不顾一切。第二个就是耐受性增加,比如说玩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第三个特点就是一个戒断症状,你让他不玩游戏,或者说是突然把手机收走以后,他就可能会出现一些焦虑、抑郁、烦躁或者睡眠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主任 陆林:青少年游戏成瘾越来越比较常见,可能有10%左右的小孩,因为对游戏或者对网络过于依赖,不能够完成他的学习任务,甚至放弃其他的课外活动,就喜欢网络或者游戏,然后脾气性格都改变了,这可能是游戏成瘾,这个就需要专门治疗。
专家介绍,确诊游戏成瘾疾病,往往需要相关症状至少持续12个月,如果症状严重,观察期也可缩短。
推进游戏分级 强化未成年人保护
近年来,为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我国出台一系列措施,比如要求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天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
但记者调查发现,网络平台上仍有一些商家宣称“几元钱绕开限制”“不设防畅玩”,诱导青少年过度使用网络游戏。
“免押金,2元/小时起租。”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帮助未成年人租赁他人游戏账号的信息比比皆是。

家长 齐先生:我的小孩现在是五年级了,我发现他们班上一个群体都在玩游戏,他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跟他们班上同学一起连线打游戏,后面就发现他有点沉迷在里面了,就把他那个账号给取消了,后面我就发现他在闲鱼上自己去租了账号在玩,防不胜防现在就是。

家长 徐先生:相当于小朋友可以随便租号,这一点我觉得完全控制不了他了。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平台标注着“严禁向未成年人出售网游类商品”,但不少租号、卖号信息仍在公开交易。这些租号、卖号服务的核心在于绕过官方客户端防沉迷系统,通常要求用户通过第三方上号器登录,以此避开实名认证。
据统计,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6亿,青少年已经成为当下手机游戏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专家认为,避免未成年人游戏成瘾,网络平台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筑牢游戏治理的重要堤坝。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伦理与法律系教授 王岳:我们应该为未成年人负责任,我觉得平台也要尽到一种合理的注意义务。现在很多企业把游戏进入的账号变得很方便,就会有更多的用户进入这个游戏,包括一些混进来的未成年人。所以平台运营商都应该去把准入的标准提高。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适度玩游戏能给孩子带来快乐,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专家建议,防治青少年沉迷游戏,要在管理与疏导之间找到平衡,应当持续推进游戏分级制度建设,强化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预防游戏成瘾 家长要承担好监护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帮助孩子远离游戏成瘾?专家认为,这需要家长承担起监护责任,通过高质量的陪伴替代简单的禁止,用沟通理解化解对立情绪。
青少年身心处于快速发育中,渴望别人认同,同时又面临学业压力加大等多重挑战,玩网络游戏可能就成为孩子的情绪出口。家长应了解孩子玩游戏背后的心理需求。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成瘾医学科主任 严国建:是不是现实生活中他的需求没得到满足,或者是否他的学业受阻,人际交往是不是出现了问题,还是亲子关系是否出现了问题,要了解他玩游戏背后的一些原因和问题,从源头上去解决。

在家里,父母也要尽量减少玩手机的时间。对于喜欢玩游戏的孩子,家长要与孩子达成双方都认可的游戏规则。
避免在孩子玩游戏的关键时刻没收手机或者关闭电脑,这样会引起孩子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引发肢体冲突。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主任 陆林:一个孩子有网络游戏成瘾,他的问题可能也是综合的,应该是学校、家长,严重的孩子需要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一块儿来,找到一个合理的综合的治疗措施,帮助这些孩子恢复到正常。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