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实时讯息

《生万物》带火山东方言!方言为何成为热播剧的“流量密码”?

时间:2025-08-25 14:04:00人气:0

近日总台热播剧《生万物》收官,不仅让山东方言“俺知不道”火了,还带出了中华大地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这些飘着泥土芬芳的方言,为何总能打动我们的心弦?

01

山东方言“语”众不同

《生万物》靠它“拿捏”观众

“俺知不道”“拉呱儿”“胡咧咧”…… 这些天,随着总台热播剧《生万物》的播出,不少观众不知不觉被剧中的山东方言“洗脑”。这部剧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大家对方言文化的兴趣大门。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后姜复宁表示,《生万物》作为一部面向全国观众,甚至包括海外观众的电视剧,它是以普通话作为基础语言的,是具有山东方言特色尤其是带有很强的鲁南方言特色的作品。

《生万物》以鲁南农村土地变迁为背景,讲述了宁、封、费三个家族两代人的兴衰史,塑造了以宁绣绣、封大脚为代表的农民形象。《生万物》讲述的不仅是个体的爱恨情仇,也表现了农民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历程,世世代代对土地难以割舍的依恋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除了朗朗上口的“俺知不道”,还有“麻爪”(不知所措)、“办饭”(做饭)、“饿毁了”(饿坏了)等方言表达。

方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和情感的纽带,它让剧情更加贴近生活,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姜复宁表示,《生万物》大量使用山东方言,既真实再现了上世纪初农村生活的地域色彩,又通过方言这一地域情感符号触发受众共鸣,增强观看愉悦感与理解度。

《生万物》大量使用山东方言,一方面是因为该剧是反映20世纪初农村日常生活的现实作品,牵扯到很多农村生产、生活常用的词汇,用方言词汇能更好地表达地域色彩和特点;

另一方面也与受众群体对剧中人物的情感态度有关,方言色彩比较浓,它反映的社会生活更真实,更容易受到受众群体的喜爱。

由于方言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一般被视为地域性的符号,这就成为了映射地域情感的标志,所以使用山东方言进行创作,可以使受众群体产生地域情感的触发,具有愉悦的情感,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内容。

02

方言: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剧中封大脚举行的“试春气”仪式,村民用草灰绘制粮仓图案祈愿丰收,这些充满仪式感的场景,正是通过方言的精准表达,将山东地区传承千年的“打春牛”传统完整呈现。

胡适曾在《海上花列传》的《序》中写道:“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这种鲜活与人味,在以方言为主的影视作品中也体现得极为强烈。

姜复宁认为,《生万物》这类以方言为载体的作品,通过剧情演绎生动记录和保存了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方言词汇,并借助社交媒体的传播有效科普了方言,从而保护了语言多样性、传承了地域文化。

《生万物》这类以方言为载体的作品,对方言的记录、保存作用,更多表现在方言词汇上,剧里有大量的山东方言词汇,尤其是跟生产、生活、民俗文化非常密切的词汇。

同时,随着剧里演员的演绎和剧情的发展,可以帮助观众更直观地理解方言词汇;从科普的方面来说,这种以方言为载体的作品,往往会出现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说法,尤其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词语,会被观众接受和模仿,很多观众会在社交媒体上说剧里的方言词语,扩大了方言词语的传播范围,对方言的科普有积极作用。

而方言本身就是语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和文化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对方言的科普,其实是对地域文化的科普,也是对语言多样性的保护。

03

方言为何成了热播剧“流量密码”?

《生万物》并非热播剧里首次成功运用方言元素。回顾过往,不少热播剧都通过方言的巧妙运用,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之前热播的《繁花》,集结了数位上海籍演员,现场对白几乎全部以上海话完成。沪语以其独特的节奏,带领观众领略海派风情,也让观众重新感悟到独属于方言的魅力。

在粤语情景喜剧《外来媳妇本地郎》中,方言则成了“造梗”的来源,剧中不少笑点都是方言梗,是无数广东观众的“童年记忆”。不少观众通过这部剧了解广州,了解大湾区。方言本身具有的草根性,让它出现在正剧中有调和氛围的作用,人物真实可感,剧情更“接地气”。

《生万物》的热播,让我们听见了乡土深处的声音。

方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地域文化的灵魂、情感认同的纽带。它承载着一方水土的集体记忆与生命哲学,守护着我们精神的根脉。

方的言

“拉呱儿”你家乡怎么念

学得地道我就与那儿有关

来源:总台华语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