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富民路38号的老洋房,是沪上名人顾嘉棠的旧居。十年前初次踏入时,宁波摄影师王海波只觉不可思议,他很难想象自己的爷爷王三川差一点儿成为这里的主人。
2015年,中共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发布宁波抗战著名英烈名录,王三川是17名个人之一。上海浦东新区党史部门也专门举办了纪念王三川烈士牺牲70周年座谈会。王海波在会上意外得知,爷爷曾是杜月笙心腹顾嘉棠的准女婿,为投身革命洪流,主动拒绝了那份唾手可得的富贵。
出于好奇,会后他特意去了顾嘉棠旧宅,自此开始收集爷爷的资料。
近几年,王海波专门腾出时间整理过往所得。那个遥远的模糊身影,在点滴拼凑中逐渐清晰。一个念头日益强烈:循着爷爷的足迹,重走那条烽火路。
上海顾宅:为理想拒绝富贵婚姻的少年
王海波最初在公开史料中捕捉到爷爷的名字,是1926年4月25日《申报》刊登的一份反对学校强签《誓约书》的宣言名单中:王顺芳,是他的本名。

那年,爷爷15岁,是浦东铁路扳道工人的儿子,考上同济附中。本是有着大好前程的少年,为抗议校方镇压三一八惨案悼念活动,以“宁失学籍,不失国格”的决绝签下姓名,人生轨迹从此改变。
2025年4月,王海波带着相机重走当年进步学生集会的马当路306弄(旧称白来尼蒙马浪路),指尖抚过石库门斑驳砖墙。百年前,被学校开除的少年们在此高呼救国;百年后,弄堂风穿巷而过,似有回响。
由于学校当局欲勾结军警抓捕学生,爷爷和部分同学登船南下,转学至广东继续学业,并在广州加入中国共产党。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爷爷和好友陈元达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返回上海,考入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科,结识来自宁波象山的诗人殷夫,三人成为生死知己。

1928年上半年,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班全体老师和同学合影。
如同那个时代觉醒者,爷爷因组织学生运动、筹办进步刊物被捕入狱。令王海波惊讶的是,将他救出牢笼的关键人物,竟是有名的青帮大亨杜月笙。
王海波在1997年《上海英烈传(第九卷)》找到了这段往事:彼时爷爷刚订婚不久,准岳父顾嘉棠正是杜月笙座下“四大金刚”之首。这层关系,让爷爷逃过一劫。
这俨然是穷小子遇上富家女的戏剧开端:爷爷因探访在顾府做花匠的姐夫而结识顾嘉棠。这位“江湖大佬”欣赏他少年意气、才华初露,当即以“贤侄”相称,交往渐深后,欲招之为独女女婿。
顾嘉棠并无生活恶习,且善于经营积累家业,这本是旁人艳羡的登天梯,王家也欣然应允。
顾嘉棠多次“好言”相劝准女婿:好好念书,毕业后成家,就住到花园洋房里来。
然而,当得知杜月笙镇压革命,爷爷毅然解除了与顾家女的婚约,以此为誓,与反动势力彻底割裂。
时局动荡,爷爷多次被捕后,为安全计,被党组织安排与殷夫、陈元达一同避至殷夫家乡象山,以小学教师身份作掩护,暗中传播进步思想,领导码头工人斗争。
返沪后他再度被捕遭酷刑折磨,幸得营救出狱。挚友殷夫、陈元达却相继牺牲。

上海龙华监狱旧址。
九一八事变后,爷爷投身抗日洪流。1934年,他化身脚夫发动铁路工人和沿线农民抗战时又一次被捕。这一回,在南京军人监狱一关就是近四年。
从上海龙华监狱,到南京军人监狱,王海波一边拍摄,一边想象爷爷曾遭受的非人的折磨,以及得知挚友惨死后的悲愤交加。
再走进顾嘉棠旧居,这里已变成了人来人往的餐厅,灯光透过窗户,映出举杯笑谈的人影,让人百感交集。
何以舍弃唾手可得的泼天富贵,踏上一条荆棘丛生、步步杀机的路?爷爷从未留下只言片语。王海波在殷夫的诗里,读到了那个年代革命者的赤诚与孤独:
你莫问我泪光的尖锐,
希望的灯火即是葬礼的准备,
但我爆裂之心的血花血蓓蕾,
也要在永久的幻影之下耀着光辉。
那是1929年8月5日,殷夫与爷爷在公园散步后,写下的《寂寞的人》。
2025年8月5日,王海波从顾嘉棠旧宅拍摄出来,穿过一个公园。树影婆娑,人潮匆匆,恰如96年前的那个夜晚。
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迷茫。但那个时代的“寂寞的人”,在最深的苦难前,依然选择了最难的路。
爷爷的选择让王海波看淡了很多事:心里装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目标,一时的得失就变得很轻。
余姚“姚保”:以身入局打入敌后的英雄
王海波查到,“王三川”,是爷爷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自己改的名字,寓意百川归海,投身抗日洪流之中。
但抗战不是一句热血口号,不是只要不怕牺牲就必然大获全胜的剧情,当王海波跟着爷爷的足迹,从延安的黄土高坡一直拍到他的牺牲地余姚,他发现,那是一条步步惊心、用血铺成的路,是勇敢和隐忍交织的智慧,更是一个青年在战火、疾苦与复杂环境中蜕变为坚韧战士的历程——
从南京出狱后,爷爷辗转延安短暂学习,又回到上海难民收容所,在人间疾苦中坚定信念。1938年初,奉贤自卫团成立抗日救国宣传团,爷爷成为骨干。但宣传团很快遭反动势力污蔑被迫解散,他转入泰日桥小学,在三尺讲台播撒火种。
次年,浦东工委组建南汇县“抗卫二大”,爷爷任第一中队政训员,从此穿越枪林弹雨指挥战斗。但真正的考验在敌后——那是在荆棘丛中潜行,每一步都踩在刀刃上。

泰日桥小学遗址
1942年7月,中共浙东区委成立。爷爷化名王培良,潜入余姚敌后。余姚县长劳乃心是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留日同学,倚仗日寇作恶多端,民谣流传:“天上有颗扫帚星,地上有个劳乃心。”
保安团长张妙根与劳乃心素有嫌隙,爷爷逐步赢得张妙根信任,任副团长,在保安团内部建立“姚保工委”,搜集情报、营救同志、输送物资。
他搞到多张通行证,使地下党自由出入敌伪据点;将妻女接至余姚,把家变成秘密联络站,同志以“亲戚”之名往来穿梭。他还多次冒险为游击队采办药品、纸张等违禁物资……

余姚城区阳明东路以南、合宝弄以西、工人路以北的宜春堂。爷爷牺牲前居住在这里。
王海波站在当年的“姚保”驻地(余姚工人路),左侧是爷爷奶奶曾住的宜春堂,门扉紧闭。不远处当年日军司令部的红顶洋楼已成社区办公室,县政府旧址盖起了居民楼。
市井烟火淹没了暗流汹涌,他抚过斑驳砖墙,想象着那些步步惊心的碎片:奶奶王友菊每日陪劳乃心妻子打麻将,闲谈间捕捉“劳县长昨夜与宪兵队密谈”“城里要加岗哨”等碎片信息,拼出关键情报。
张妙根在爷爷感召下觉醒:“我日夜盼着做真正的中国人!”他们率部抢占泗门、临山等要地,扼住敌人咽喉,保障我方海运畅通。

原伪余姚保安团团部,原邵家花园外侧,工人路上。
1943年冬,日军扫荡中,三纵队大队长蔡葵重伤被俘,他抱定了牺牲的信念,拒绝接受治疗。
爷爷安排两名地下党员佯装探病,在病房暗语传递:“妈妈惦记着你,叫你配合医生。”“兄弟姐妹都好,等你回家”。
蔡葵听懂了生的信号。爷爷与张妙根里应外合,在日军眼皮下将他救走。
更凶险的是为浙东游击队筹措制作军械的钢材——杭甬铁路拆下的钢轨堆积余姚码头,日军重兵看守。爷爷借为张妙根作寿大摆宴席,灌醉日兵,连夜运走钢轨,藏在保安团地下室。
他赌日军自知喝酒误事,不敢声张追查,待风声过去,趁夜深人静派人将钢轨截断,巧妙绕过敌人的岗哨,神不知鬼不觉地运到河边装船运出。
运河边江风猎猎,王海波仿佛看见钢轨在夜色中沉默移动。他渐渐明白:真正的勇敢,是在绝境中织网,于无声处蓄力。那些微小而艰难的坚持——一次声东击西的探病、一局暗藏玄机的麻将、一夜醉酒的周旋——最终拧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当年抗战如此,如今创业也一样。正如那坚韧的钢轨,会被截断、也会被重塑,一点一点连接成通向胜利的路。
未竟的路:替你看过盛世,替你继续向前
余姚畈周村附近的太平桥下,河水静静流淌。王海波在这里驻足良久,80年前的枪声似乎还在回荡——爷爷就在这里倒下,距离抗战胜利仅剩三个月。
1945年5月1日,爷爷接通知赴临山开会,商讨“姚保”事项。不幸的是,早已起了疑心的劳乃心暗中布置便衣侦缉队设下埋伏。爷爷的船只驶到畈周村附近的太平桥时遭到拦截,他随即被推到附近一座庵后枪杀。
34岁的年轻生命,永远停留在那个暮春。

余姚太平桥,爷爷的牺牲地。
此时,爷爷的弟弟王联芳也因抗日被敌伪软禁控制。身怀六甲的弟媳陈金娟踉跄赶去,用温水将哥哥身上的血迹拭净,并附在他耳边说:“阿哥,你的仇,一定会给你报;你的儿女,我和联芳一定会将他们当作亲生儿女,好好抚养。你放心吧。”一遍又一遍,终于,英烈舒眉瞑目。
苏浙军区第二纵队政委谭启龙闻此噩耗,顿足痛哭。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一任主席谭震林亲笔批准,将凶手执行枪决,告慰英烈。
爷爷牺牲时,王海波的父亲王希明才一岁多,叔叔尚在襁褓,最大的姑姑也不过三岁。奶奶照顾不了这么多孩子,王联芳陈金娟夫妇便将两个男孩接到上海,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抚养。一下拉扯五个孩子不容易,他们卖了祖屋,还向旧时佣人借钱度日。
王希明的印象中,自己一直是被“优待”的,婶婶总偷偷往他的书包里塞进好吃的面包,他到了学校再掰开和弟弟们一起分享。受上一代影响,王希明后来考进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通讯兵学院,成为军人。他们五个兄弟姐妹先后入党,都成为不同行业的骨干。
王希明还告诉过儿子,小时候一个姓张的伯伯常来看他,从乡下抓蛐蛐给他玩。有一回他说想吃上海特产三林走油肉。几个小时后,张伯伯就从街上端了碗回来。
他长大后才得知,那就是父亲的旧友张妙根,当时也是穷得叮当响,卖掉了家里洗脸用的铜盆换的钱。
这些旧事,初听时王海波并没有放在心上,直到重走爷爷的路时,记忆里的零星碎片一下子连起来,如燎原星火,让他心头一烫。
站在爷爷人生的最后一站太平桥上时,王海波的心境和出发时已有了很大变化。桥下的河水曾倒映出层层叠叠的身影:有人在破碎山河里寻找光亮,有人在完整版图上接力守望。爷爷从未见过自己守护的黎明,那条未竟的路,代代延续,才会有今天的盛世。

上海市浦东三林烈士陵园的雕塑,持枪者为王三川形象。
历时大半年,王海波终于走完了爷爷的革命之路。他好像代替爷爷看了一遍盛世,也坚定了自己继续爬坡过坎的信心。
每一代人都有各自要面对的层峦叠嶂,祖辈、父辈已在历史的山谷里留下回响,指明方向,我们终会和他们一样,历经蜿蜒曲折,踏出各条新路。坚定不移地向前闯,未来终会如同我们期待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