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佳玥 文/图)崆峒山下,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盛宴正在上演。7月20日,以非遗一条街为核心的文化体验活动在崆峒古镇拉开帷幕,此活动是“崆峒杯”全国传统武术邀请赛暨2025崆峒武术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现场,泥塑、面塑、剪纸等传统非遗技艺,与群众性乐团表演、书画艺术相互映衬、交相生辉,共同为游客呈上了一场别具一格、精彩纷呈的文化体验。

走进非遗一条街,一股混合着泥土质朴芬芳与纸张淡雅清香的气息扑面而来,瞬间将人引入一个充满传统韵味的世界。在泥塑展示区,记者眼前一亮,只见民间泥塑市级传承人吴建国正全神贯注地手持刻刀,在那一团质朴的黄泥上精心雕琢。随着他手法的不断变换,原本平凡无奇的黄泥逐渐幻化成“东方微笑”那栩栩如生的模样,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

吴建国投身泥塑艺术已有四十余载,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始终潜心钻研,心无旁骛。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以极具强烈的立体视觉冲击感著称。“泥塑和面塑可不一样,泥塑更注重整体的空间感营造以及神韵的传达。”吴建国一边继续手中的创作,一边这样向记者诠释着自己对泥塑艺术的执着追求。
1982年,吴建国踏上了泥塑创作的道路。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受到敦煌彩塑佛像的启发,自此便深深扎根于这一传统技艺之中。他精心创作的“东方微笑”神像作品,巧妙地将古典美学与现代技法融为一体。在此类作品中,人物神态刻画得极为细腻,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泥塑艺术既灵动又厚重的独特魅力。家族技艺的传承,也是吴建国始终坚守的使命。他的女儿考入河北美术学院后,积极推动现代艺术理念与父辈传统技艺展开深度对话,为古老技艺注入新的活力。吴建国感慨道:“泥塑,是泥土赋予的生命,更是文化传承的根脉。”时至今日,他依旧凭借指尖传递的温度,用心塑造着千年文化那永恒的微笑。

步入面塑展区,传承人李小刚那双灵动且巧妙的双手,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只见他取出一团彩色面团,揉、捏、搓、剪一系列动作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片刻工夫,一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孙悟空”便在他的指尖诞生了。
作为第三代非遗面塑传承人,李小刚二十多年来始终坚守初心,凭借一双巧手精心雕琢,创造出了一件件堪称“可食用艺术”的精美面塑作品。与泥塑创作不同,面塑有着独特的工艺要求——需将颜料直接揉进蒸熟的面团之中,并且讲究“一次性成型”。这意味着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没有丝毫修改的余地,每一刀落下、每一次捏塑,都全凭创作者的深厚功力和精准把控。
平日里,李小刚白天忙于工作,但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放弃对面塑艺术的追求。每到夜晚,当喧嚣归于宁静,他便一头扎进自己的创作世界,利用这宝贵的闲暇时光潜心钻研、精心创作。就这样,日复一日,他将原本只是业余爱好的面塑,淬炼成了令人赞叹不已的专业技艺。

李小刚创作的卡通面塑作品,色彩明快绚丽,造型活泼俏皮,充满了灵动与趣味,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这一现象,无疑是非遗走向市场化的一次生动且成功的实践。“传统面塑也能很‘潮’。”李小刚笑着说。从祖辈的民俗人物到如今的动漫形象,李小刚在传承中创新,让面团“讲述”新时代的故事。他说:“只要有人喜欢,这门手艺就不会老。”

剪纸区域里,非遗传承人何霞手持剪刀,红纸上下翻飞,转眼间一幅《崆峒武术图》便跃然纸上。“剪纸是‘镂空的艺术’,和武术的刚柔并济异曲同工。我们将传统非遗技艺与武侠元素结合,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的活力。”何霞边演示剪纸技艺边说。她的“武侠人物”剪纸作品深受游客喜爱,不少人在现场学习简单的剪纸技巧。
活动现场,传统非遗与现代创意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文创展区,剪纸元素被运用到手提包、丝巾等日常用品上;泥塑技艺化身精致摆件;面塑作品变成特色伴手礼。“这些产品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来自兰州市的游客马先生一口气买了三套泥塑摆件,准备送给朋友。

隔壁,平凉市群众艺术团的演出正在火热进行。一曲《北京喜讯到边寨》民乐合奏,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今天的崆峒古镇特别热闹,我们本土的音乐虽多,但能用乐队形式表达的并不多,希望有机会可以把本土的音乐用交响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平凉星海乐团团长岳勇告诉记者。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仍意犹未尽,围着乐手们交流请教。

书画馆内,“翰墨崆峒 魅力平凉”主题展览吸引了不少艺术爱好者……
从泥塑的质朴到剪纸的灵动,从面塑的鲜活到刺绣的绚丽,平凉非遗在崆峒古镇的舞台上绽放出时代光彩。这里不仅是一场武术大赛的配套活动,更是一次文化根脉的深情回望。当非遗从“橱窗”走向“市井”,当传统技艺与现代消费激情碰撞,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城市文化自信的生动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