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厌倦了爱》
作者:(葡)费尔南多·佩索阿
译者:程一身
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年4月
推荐理由:
随着被翻译的作品越来越多,我们逐渐确信,费尔南多·佩索阿是二十世纪最复杂的诗人之一,而其复杂性最明显的表征,就是他著名的创作方法:“异名”写作。他创造出几十乃至上百个分身,并站在这些人物的视角进行创作,这些“作者”并非简单的笔名,其中不少人有特定的生平经历和思想体系,相互之间差别很大,甚至互相冲突,而这一切自然都源自佩索阿一人,可见其内在的丰富以及矛盾。在《我能将每种情绪写成诗》中他说,“我能将每种情绪写成诗,充满满足的自负……我能把大量思想,每种思想都是火车的列车长,压缩成一个精确的子。”这种超强的转化和写作能力,成就了佩索阿的写作品质和作品数量,也让他如自己所愿,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好的诗人”之一。
佩索阿的创造能力还体现在对多种语言的使用。虽然主要以葡语写作,佩索阿同时写下一定数量的法语诗和英语诗。他青少年时期在当时的英国殖民地德班接受了良好的英语教育,13岁即可用英语写诗。《厌倦了爱》是佩索阿的英语诗集,创作时间从其16岁直到去世,覆盖佩索阿整个创作生涯,不同的写作主题也出现在这部英语诗集中。
诗集中有佩索阿对死亡的思考(《论死亡》),对人类命运的感慨(《地球上所有人的悲哀命运》),对自己诗歌创作的期许(《暗影之下》《十四行诗》),对自我的探究(《灵魂象征》《前自我》),对欲望的铺展(长诗《安提诺乌斯》)……这些诗风格不同但都有佩索阿式的直接。而诗集中最引人注意的,则是贯穿其一生的对“绝对存在”的追寻,如他在《插曲》中所说,“所有痛苦都是/对极乐的模糊愿望。”这无疑是智慧之语。无论是对死亡的思考,还是对生活中恐惧、不安与厌倦的剖析,底部涌动着的,都是对“极乐”的渴望:“灵魂携手,唤醒极乐”(《寻找者》)。这一点在《在大街上》表达得更具体。诗人走在大街上,路过一户人家的窗户,窗内的人过着日常生活,上演着家庭的安逸,但诗人感到孤独,认为这些不适合他,因为他“希望超越此生的这一切”。超越世俗的安乐与痛苦,超越生死,回归“极乐”,这是佩索阿的渴念,也是他的智慧。他觉得人的存在不止如此,所以反复追寻。而他之所以如此渴望,原因也许正是他曾亲身体会到过那种“极乐”。在写于18岁的《涅槃》一诗中,佩索阿写到,自己体悟到一种“理想”,“一种深藏于存在中的非存在……一种超乎真实的理想,总之,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平与宁静将消除我们永恒的生命不确定性。”这种深沉至极点的、超越所有二元对立的“宁静”,消泯世俗的负担,这即是“极乐”。尽管这一暂时的体悟并未长久留存,但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佩索阿人生的指南针。
撰文/张进
编辑/王铭博 申璐
校对/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