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实时讯息

2万亿城市科产融合暗号:“精准育苗”+组织创新,炸出超强创新生态!

时间:2025-07-09 18:20:00人气:0

日前,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禾元生物”)成功通过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审议。作为科创板重启第五套上市标准后首家过会的企业,禾元生物的成功,标志着武汉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了从“实验室到临床”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以下简称“科产融合”)新跨越。

在武汉,更多创新力量正沿着科产融合的道路加速奔跑。启钠新能的生产线上,一场“元素魔术”正在上演:磷、铁、钠等基础原材料经过精确配比,在自动化生产线上流转。研磨、喷雾干燥、高温烧结、精密粉碎……一系列工序后,定制化的钠离子电池正极产品稳定产出。

“武汉已构建起完整的新材料产业链条,强大的产业协同能力,为初创公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无限可能。”武汉启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胡培表示。

武汉正以其“宽容失败、赋能梦想”的独特创新生态,吸引并转化着无数像胡培这样的青年才俊。他们从单纯的“求职者”或“创业者”,成长为深度参与科产融合的“创新合伙人”。

“来这里,做新质生产力的定义者!来这里,做前沿产业的破局者!来这里,让你的梦想与城市共生长!”在武汉市“建设支点 当好龙头”系列形势政策宣讲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主题报告会上,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简称“武汉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向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发出热切召唤。

这份“征集令”,源于对时代命题的深刻洞察: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能否抢抓科技革命主导权、推动科产深度融合,已成为决定城市未来高度的核心命题。 在此进程中,武汉也正凭借“陪跑式”创业政策与“宽容失败”的城市精神,不仅致力于成为年轻人的“造梦之城”,更要成为他们的“圆梦之都”,重塑2万亿之上新时代武汉之“重”。

选择:武汉的魅力

刘萌作为湖北省北京大学校友会会长,八九年前,他每年大概迎接二三十位回到湖北发展的北大校友,近几年回来的应届毕业生越来越多,“去年就有120余人回到湖北,90%都选择了在武汉就业创业”。

武汉凭什么?究其原因,这座城市正经历着从“学历工厂”到“梦想合伙人”的蜕变,具体答案表现在其全力构建青年友好型城市的“三步走”策略里。

首先,武汉政策友好,全国首创“陪跑式”创业机制,让年轻人敢于创业。武汉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聚焦新赛道企业,分层分类、动态建立“幼苗层”“青苗层”“壮苗层”企业培育库,根据发展需求,为企业定制“成长方案”。

例如,对“幼苗层”企业,提供从孵化载体到启动资金的全程“陪跑”服务;对“青苗层”企业,强化“合伙”理念,通过资源深度链接与能力共建,加速其成长跃迁;针对“壮苗层”企业,着力推动“出穗”,赋能其实现规模化发展与产业引领,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陪跑式”创新创业支持生态。

在此基础上,武汉全力打造“宽容失败”的文化磁场,让年轻人安心创业。“没有风险,就没有创新。武汉是一座鼓励试错、宽容失败的城市。我们充分尊重创新的高风险属性,全力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在武汉,失败不是终点也不是淘汰出局,而是宝贵的经验财富。”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并非空谈,武汉现已完善以尽职合规责任豁免为核心的政府基金容错机制,例如,因不可抗力等因素导致投资未达预期的项目,可获免责;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分别允许最高80%、60%的亏损;单个种子直投、天使直投项目,甚至可允许100%亏损。

该套机制用资本宽容度,换取容错率,着力投早、投小、投未来,有利于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发展。同时成功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创投行业“不敢投、不愿投”的问题,以及社会资本对产业基金出资稳定性的担忧。据了解,武汉的基金返投比例已从1.5降至1,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以蔚来为例,这家公司去年5月获武汉光创基金等机构15亿元投资后,产品更新迭代不断。其中,第四代换电站标配6颗超广角激光雷达和4颗OrinX芯片,算力达到1016TOPS,相比上一代产品,换电速度提升了22%。蔚来能源还在武汉光谷新建制造中心,预计年内交付换电站约200座,明年最大产能将达到1500座换电站,年产值逾20亿元,将带动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光谷集聚。

获得国资的大额战略投资,也为其在换电产业上的能力进行有力背书,助力换电“朋友圈”加速扩容。蔚来先后与长安、吉利、江淮、奇瑞、路特斯、广汽、一汽等7家车企达成换电合作,与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壳牌、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皖能集团、中安能源等能源电力领域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换电合作,共同推动电动汽车换电生态的快速发展。

除了“容错”保障之外,武汉设立的二次创业基金、企业家大讲堂更为创业者提供了东山再起的支撑。一位从北京来汉的创业者也感慨:“在其他地方3个月出错可能就会出局,而武汉允许更长的试错周期。”

为让年轻人进一步实现“优质创业”,武汉第三张“王牌”则是不断创新就业场景,打造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贯通式就业生态。

去年11月,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姜晓兵携团队完成全国首例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通量脑机接口临床手术,标志着国产脑机技术正式迈向临床转化。

三个月后,协和医院与武汉衷华脑机融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联合建立了“协和医院-衷华脑机院企联合实验室”,聚焦神经胶质瘤“瘤机接口”、柔性硬脑膜外脑机接口系统、人工视觉等方向开展研究,加速青年科研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

与此同时,光谷软件园、生物城等产业集群持续释放“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场景红利,让年轻人既能触摸科技前沿,又能参与产业实践,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创新理想。

改变:重构创新链

聚力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为武汉发展注入的澎湃动能持续释放。

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武汉创新之路,正是一部科技人才和创业者实现价值的“圆梦史”。“以华科大、武大为主体的环大学创新带,汇聚支持81名领军人才和5000名青年人才,带动成长了马新强(华工科技)、黄立(高德红外)等资深企业家,也催生了李志刚(帝尔激光)、肖弘(蝴蝶效应)等新锐企业家。”

这些深植武汉基因的企业家们,在创业创富的同时积极反哺产业创新,携手青年人才共同重构创新链,助力新兴产业“新枝成栋梁”、未来产业“幼苗育森林”。

这样的生动实践,正在武汉东湖高新区九峰山实验室内上演。作为湖北省十大实验室之一,九峰山实验室自2021年成立以来,便以“科学家+90后”的创新梯队为特色。近500名全职员工中,“90后”占比超七成,平均年龄仅30岁出头。实验室由首席科学家AndyShen领衔核心团队,并依托郝跃、祝世宁等中国科学院院士担任科学顾问,形成“老中青”三代协同攻关的格局。

以“90后”工艺技术专家葛晓明为例,她带领同龄博士团队,专注于氮化镓(GaN)和碳化硅(SiC)器件的工艺预研和刻蚀新工艺开发。但半导体制造涉及数百道精密工艺。当葛晓明以“项目经理”身份统筹项目时,便需要高效协调“70后”高级工程师与“00后”新锐力量的跨代合作。

该种独特的“项目经理制”不仅打破传统科研层级壁垒,还让年轻科研人员在实战中快速成长。入职两年,葛晓明已牵头申请多项专利,并参与首批沟槽型MOSFET器件晶圆下线,推动实验室成为国内首家具有完全自主碳化硅沟槽型MOSFET结构知识产权的单位。

在光谷生物城,另一场源自武汉实验室的“生命魔术”正改写着生物制药规则。禾元生物,这家根植武汉的创新企业,凭借其全球领先的植物生物反应器技术平台(OryzHiExp),将普通水稻转化为生产高纯度药用蛋白的“绿色工厂”,其优势在于,能够将重组蛋白产量从传统的mg级别大幅提升至30g级别,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其核心产品——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HY1001)已完成国内III期临床研究,展现出与对照人血清白蛋白相当的疗效以及良好的安全性。HY1001获批上市将有效缓解我国人血清白蛋白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九峰山实验室的创新引擎,正强力驱动光谷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集群崛起。长飞先进、先导稀材等百亿级项目相继落地,天工芯测、驿天诺等配套企业纷至沓来,占地10平方公里的九峰山科技园拔地而起……与此同时,禾元生物的成功,也标志着武汉在生物医药这一未来产业的关键领域,正孕育着下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核极。围绕实验室形成的创新极核群,正引领武汉从化合物半导体到生物医药等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全链聚合”。

在武汉光谷的另一端,由华科在校生主导研发的Manus,正用代码突破AI的想象边界,宣告“实验室外”的创新纪元加速到来。

“Manus并非简单的问答助手,”研发团队介绍,“它是一个能独立理解复杂多变任务、进行系统性规划、并灵活调用虚拟环境中的工具,最终直接为你交付完整成果的智能体(Agent)。”通俗地说,当其他AI还在思考“怎么做”时,Manus已经能“直接解决问题”——用户只需发出简单指令,它便能自主完成复杂任务的全流程。

一个个具体的创新突破,正汇聚成武汉发展的质变飞跃。2024年,武汉以光电子信息为代表的五大优势产业合计营收增长13.2%;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增长20%以上;未来产业规模达480亿元,取得全球首款一站式植入脑机接口、国内首台原子量子计算机,以及禾元生物全球领先的植物源重组人白蛋白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落地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共生:创业的底气

作为“大学之城”,武汉的人才储备雄厚。“武汉英才”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推动全市人才规模总量超450万人,每年吸引留汉来汉就业创业大学毕业生超30万人。他们不仅是科产融合的“创新引擎”,更是武汉产业“闯关”升级的同行者,与这座城市同频共振、共生共长。

“当前,世界正经历‘技术霸权围堵’与‘产业链重构’双重冲击,科产融合不仅是城市产业能级跃升的破局之钥,更是制胜之道。”武汉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强调,人才是深化科产融合的基石。为此,武汉持续破除创新“机制藩篱”、打造“生态沃土”,让人才真正扎根,驱动城市发展。

具体来看,在“拆墙松绑”,激活创新内生动力方面,武汉现已打造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建立“科学家+工程师”梯队,将科研成果和产业、技术和企业连接在一起,从而缩短武汉科技成果转化链路和周期,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研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企业的产业需求,武汉还搭建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依托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网联汽车、激光、未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链“链主”企业,实施“链主+链创”协同创新。

产业园区则是这些创新要素的集合体。“我们在园区内集聚创业的极客、活跃的创投基金、开放的产业链、领先的科研平台和‘无事不扰、有呼必应’的营商环境等要素,让园区充分孕育新的‘小而美’、与城市友好型的产业回归主城区,吸引更多的有创新基因、创新梦想的年轻人到武汉来创业,为年轻人提供实现梦想的舞台。”武汉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禾元生物在光谷生物城的成长壮大,正是这种创新生态沃土结出的硕果。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武汉通过改制解绑,强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例如,以华工科技为代表的武汉校办企业,正是通过体制改革、资本运作与技术突围,剥离行政属性,激活市场基因,成功从高校走向市场,最终成为“中国激光第一股”;禾元生物成功登陆科创板,同样展现了武汉本土原创技术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价值跃升、反哺研发创新的科产融通路径。

创新驱动之外,坚实的产业支撑,是人才留汉,推动科产融合的关键支柱。

近年来,武汉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助力产业体系迭代升级,释放科产融合新质效。现已推动122个项目纳入国家“两重”“两新”重点项目库;持续深化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着力推进钢铁绿色化,传统燃油汽车电动化,石化高端化转型。

面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风口行业及未来产业,这座城市选择深化实数融合,全力推动AI赋能千行百业,不断提升数智技术的支撑能力。据介绍,武汉现已部署20个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大模型,推动D北斗在大众消费、工业制造、融合创新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构建“1个超级场景+5个特色场景+500个微场景”应用场景体系。

扎实的产业创新支撑与可期的城市前景,给足了年轻人扎根武汉的底气。“我们将持续推进青年与城市同频共振、双向奔赴,以城市友好拥抱青年梦想,让年轻人既追梦又生活,实现城市更友好、青年更有为。”武汉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武汉的未来系于创新,创新的活力源于青年。这座城市正以最大诚意、最优政策、最好生态,探索“青年活力—科技创新—产业跃迁”的良性循环,扎实推进科产深度融合,奋力推动武汉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